凯百科 手机版

分度值是什么意思(《机械运动》重点)


重点1:分度值

按照课本说法,分度值是相邻两刻度线的长度,它决定测量的精确程度。

我给孩子讲的时候,是拿着钢板尺,让她找出最小测量单位。钢板尺前半段有0.5mm的刻度,后半段的最小刻度只有1mm,是个认识分度值的不错道具。

有了分度值的概念后,就可以向下延伸:

1)正确读取测量值

长度的测量时,应该估读一位,比如分度值为1mm时,用钢板尺测量书本的长度,应该读26.0mm。

这里我给孩子提高了难度,让她测量一下书本,然后用m作为单位进行读数。正确的读数应该是0.0260m,结果孩子写成了0.02600m。孩子写错了我很高兴,借着指出她的错误的机会,把估读的概念很形象地给孩子加深了一次

(这里说一句题外话,讲解的时候要时刻记着孩子是在预习,给出错误答案是非常正常的,千万不要因此生气,要把它当做给孩子加深印象的好机会,并在孩子理解后给予充分的鼓励。)

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,长度测量需要估读,时间不需要。课本讲解时间测量时使用了停表,大家可以用手机的计时器来演示,按了暂停手机就会给你一个固定的读数,自然就无所谓估读了。

2)理解误差

什么叫错误,什么叫误差?我觉得结合分度值给孩子讲很容易讲明白。

拿出钢板尺,让孩子测量某个物体。当分度值是1mm时,如果物体的实际长度是26.46mm。我就告诉孩子测量值是26.1-26.9mm都不应视为错误,而应该视为误差。因为人的眼睛只能尽量做到正视物体,但不能保证百分百的完全对正。

然后让孩子用钢板尺前半段,分度值是0.5mm的部分去测量。这次孩子完全理解了,自己总结出来:当物体的前端在尺子零点,后端在26.0-26.5mm之间时,读26.1-26.4mm都可以算误差,26.0mm或者26.5mm就得算错误。

我帮孩子又提炼了一下,分度值之内的测量值波动可以算误差;如果波动大于分度值,就得算错误了。

重点2:参照物

物体的运动都是相对的,课本里的例子,如站台上的两辆火车等都很形象。不过我觉得给孩子讲解的时候,用“挥手”这个动作,会更有启发性。

我和孩子相对而坐,我举起左手从左往右挥动,问她从她的视角里,我的手挥动的方向,孩子说是“向左挥”;然后再问她:“从爸爸的视角里,挥动的方向是如何?”

这个提问方式比课本里的例子要难一点,多了一层转化,但是我觉得对于孩子理解参照物是有利的。

重点3:速度的概念

v=s/t;s=vt;t=s/v。这个公式的三种形式需要孩子牢牢掌握。

因为我认为在物理学科里,公式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。

比如一道例题: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,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是V1,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是V2,问全程的平均速度?

题目是一道选择题,孩子选出了正确答案V=(V1+V2)/2。

我笑问她:“你是蒙的,还是确实会?”

孩子回答:“我不是蒙的。”但是她又说不出详细的推理过程。

我告诉她,这其实就是公式V=S/t的应用。在本题中,

S=V1t1+V2t2,t=t1+t2

已知t1=t2=t/2,

代入公式,

就可以得出 V=(V1t1+V2t2)÷(t1+t2)=(V1+V2)×(t/2)÷t=(V1+V2)/2

把这道题讲明白了,我把题目改了一下。“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,前一半距离的平均速度是V1,后一半距离的平均速度是V2,问全程的平均速度?”

结果孩子不会做.....

只好再耐心讲一遍。

V=S÷t;

V=S÷(S1/V1+S2/V2); ∵S1=S2=S/2

V=S÷(S/2V1+S/2V2)

V=1÷(1/2V1+1/2V2)

V=2÷(1/V1+1/V2)

V=2V1V2/(V1+V2)

这道题讲明白以后,我觉得孩子应该就把速度的公式弄明白了,应该足以举一反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