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汾——古为帝尧之都,《帝王世纪》称,“尧都平阳”。以在平水之阳,故名平阳。春秋时为晋羊舌氏邑,昭公二十八年(前514)晋分羊舌氏之田为三县,赵朝为平阳大夫。汉高祖元年(前206)为西魏国,次年魏王豹被平后置平阳县,属河东郡。三国魏亦称平阳县,为平阳郡治。北魏初仍称平阳县,太平真君六年(445)并入禽昌县,太和十一年(487)复置平阳县。北魏时先后为东雍州治、唐州治、晋州治。隋开皇元年(581)改平阳县为平河县,三年改名临汾县。自此临汾县名历代均不改。隋为临汾郡治,唐为晋州治,宋为平阳府治,元为晋宁路治,明、清为平阳府治。民国属河东道。解放战争期间为蒋阎匪在晋南屯兵的重镇。1948年春,徐向前司令员指挥华北野战军第八、第十三纵队和太岳、吕梁部队发起进攻,5月17日解放了临汾歼敌二万五千余人。解放后兼置临汾市,归晋南行署领导,1949年撤销市的建制。1971年又置临汾市,临汾县遂迁往刘村。
贾——西周侯国,姬姓,唐叔虞少子公明封此,亦为晋所灭。《左传·庄公二十八年》:“晋献公娶于贾”,即此。今临汾县之贾乡,即古贾国之地。
西魏国——项羽分封的十八个割据王国之一,都平阳。汉高祖二年(前205)被汉韩信所灭。故都在今临汾西南。
雍州——前赵置,故治在今临汾西南。
定昌军——五代梁开平四年(910)置,贞明三年(917)改为建宁军,唐同光元年(923)改为建雄军,故治在今临汾市。
禽昌县——北魏太和年禽昌县由杨县来治,故治即今临汾市。北周又移治襄陵废县。
永安县——北魏孝昌中年置永安县,属西河郡。齐周仍称永安,隋开皇初改为西河县。故治在今临汾市北,北魏称白坑城,今名不详。
西河县——隋开皇初改永安县为西河县,大业初废,唐武德初复置,属晋州,贞观十七年(643)并入临汾县。故治在今临汾市北,北魏称白坑城,今名不详。
白马城——相传为北魏刑白马所统,北魏大和十一年(487)平阳县始治此,即今临汾城。一说在今临汾北二十里南麻、北麻之间多,疑误。
刘渊城——在临汾市西南二十里。据《读史方舆纪要》称,晋永嘉年“刘渊筑此城,自蒲子徙都之,即平阳城也”,“刘渊城今名金店”,又称金城,今为金殿村,属临汾。刘渊,十六国时期汉国的建立者,字元海,匈奴族,西晋末年于离石起兵,称大单于,后称汉王。公元304年建元元熙,元熙五年(308)称帝,都平阳。后刻曜改国号为赵,史称前赵。
高梁——春秋晋邑,在临汾市北,今名高河村,亦称高河店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四年》:,晋公子重耳“杀怀公于高梁。”王伯祥注:“高梁,晋地,在今山西临汾东北。”
武遂——《史记·秦本纪》:。武王四年,“涉河城武遂”,《韩世家》:襄王“六年,秦复与我武遂,九年春复取我武遂”,均此。在临汾市西南。
官雀村——在临汾东五十里。1946年9月22日我大岳部队与阎匪一师一六七旅和第一旅在官雀村附近激战三天,该敌全被歼灭,师长黄正诚被我俘获。因作战地处于临汾、浮山之间,故称“临浮战役”。
上阳村——在临汾东,属临汾县。1947年9月23日,胡宗南美式装备机械化第一师第一旅从临汾出发向我太岳区进攻,到达此地时被我军团团包围,激战一昼夜,被我全部歼灭,活捉敌旅长等官兵二千五百人,伤亡二千多人。
姑射山——在临汾西,古时又称石孔山。《山海经》:“姑射之山,无草木,多水。”《庄子·逍遥游》;“藐姑射之山,有神人居焉,肌肤若冰雪,淖约若处子。”后人诗文中或云姑射,或云藐姑,皆为神仙或美人之称。清郝懿行《笺疏》谓:藐站射之山,即姑射山。
平水——在临汾西,源出平山,故名。一名平阳水。水经注称,亦为晋水
魏村——在临汾西北三十里,属临分县。有元代建造的献亭(戏台),为文物保护单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