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省,古称中原,省会郑州,简称“豫”,与河北省相对应,河南省因历史上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,故名河南。河南作为历史文化大省,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河南,中国八大古都河南有四个,即十三朝古都洛阳、八朝古都开封、七朝古都安阳、夏商古都郑州。截至2018年底,河南省下辖17个省辖市,济源1个省直管市。其中,就济源市来说,人口超70万,是河南省直辖县级市地处黄河以北,北隔太行山与山西晋城相接,西距中条山与山西运城交界,南临黄河与河南洛阳接壤,东与焦作毗邻。在历史上,济源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,也即属于因为一条河而得名的情况。
一
首先,济源市,是河南省直辖县级市。在地理位置上,济源市地处黄河以北,北隔太行山与山西晋城相接,西距中条山与山西运城交界,南临黄河与河南洛阳接壤,东与焦作毗邻。济源市地形北高南低,北部为群峰峥嵘,绝壁林立的太行山脉,主峰天坛山号称豫北群山之冠,海拔高度为1711米,鳌背山、斗顶峰海拔高度分别为1930米、1955米,由西向东延绵起伏,蟒河上游的白贼岭海拔高度为1359米,花园岭1212米。济源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发源地。上古时期是夏少康的都城“原”,战国至两汉时期济源因“轵邑”富庶而闻名。
二
西周、东周时期,济源一带有原、樊、向、苏、单等诸侯国。春秋战国,今河南省济源市一带先属郑国,后属晋国,再后属韩、魏。秦代(前221-前206年) 济源境内设轵县。一说属三川郡,一说属河内郡。汉代(前206-220) 济源境内设轵县、波县(今裴城一带)、沁水县(今王寨一带)。三国这一历史阶段,魏蜀吴三国鼎立,今济源市一带成为曹魏的疆域。在三国时期,济源境内设有轵县、沁水县,属魏国河内郡。西晋时期,济源境内有轵、沁水二县,属河内郡。北周(558-580年)和北齐(551-577年)时期,沁水县并入轵县,改苌平县为王屋县。在南北朝时期,今济源市一带的建制和归属变化较大。公元596年,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,析轵县北置济源县,属怀州,大业三年属河内郡。
三
对于济源县来说,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,也即属于因为一条河而得名的情况。济水,古代四渎之一。古济水的流向在《禹贡》中这样记载:“导水东流为济,入于河,溢为荥,东出于陶丘北,又东至于菏(菏泽,古泽名),又东北会于汶,又北东入于海。”由此,就济源县这一建制,始于隋朝时期,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。唐朝末年,济源境内有济源、王屋、河清三县。其中济源属孟州,王屋、河清属河南府。北宋时期,济源境内有济源、王屋、河清三县,属孟州。南宋时期,该地区设济源、王屋二县,属孟州。元朝建立后,王屋县并入济源县,属怀庆路孟州。朱元璋建立明朝后,济源县属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怀庆府这一建制。
四
最后,清朝顺治十七年(1643年)《怀庆府志》载:济源县东至河内界30里,西至山西垣曲界180里,南至洛阳界70里,北至山西阳城界50里。东西长210里,南北宽120里。到了1913年,济源县属豫北道。1914年,济源县属河北道。1928年,济源县直属于河南省。济源县曾隶属于平原省。1952年,平原省撤销,济源县改属河南省。1986年3月,新乡地区撤销,济源划归焦作市。1988年6月,撤销济源县,设立县级济源市。2005年,济源市成为河南省直辖县级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