凯百科 手机版

草古诗白居易(白居易的千古名作)

在我们小学的时候,一定在语文课本上学过这首诗,而且还有可能需要背诵全文,那就是白居易的《草》:

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。

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

这首诗对我们来说,实在太熟悉了,它是除了骆宾王的《咏鹅》之外,儿童接触得最早的儿歌。本来,家喻户晓的这首诗,最近却有好几个朋友非常神秘地告诉小珏:原来它还有下面四句,并不完整。小珏非常诧异,感觉应该是人所共知的常识。它的全文应该是一首五律:

赋得古原草送别——白居易

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。

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

远芳侵古道,晴翠接荒城。

又送王孙去,萋萋满别情。

与这首诗同样出名的,是诗歌背后的故事。那是在白居易还只有16岁时,从江南到京城拜谒了当时的名士顾况。因为当时白居易太过年轻,顾况还对他很不在意,而且还拿白居易的名字打趣:京城米贵,想居住在这里可不容易啊!(米价方贵,居亦弗易

这是在唐朝时,如果放在现在,肯定会说房价贵,居住不易了。然而,当顾况漫不经心地翻阅白居易的诗稿时,看到了这首诗,脸色大变,连声说,能写得这么好,居住在这里当然容易了。

这个故事首先记载在唐朝人张固的《幽闲鼓吹》中,当时的文章中也就只有前四句。但这并不是语文课本上删截原诗的理由,因为《幽闲鼓吹》本身就不是诗集,而是奇闻怪事集。从唐朝起,各种诗集中,白居易的这首诗名字就是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,而且是五律。

这首诗的题目没有异议,“赋得”是当时的一种文体,是应考的习作。这类文章必须在规定的题目之前加上“赋得”二字,并且还要有层次分明的起承转合,对仗工整,还要缴清题意,是相当不容易的。一般这类诗歌,极少有佳作,所以我们对“赋得体”非常陌生。

然而,白居易的这首千古名作却是例外。它首句破题,描述了生命力旺盛的草原,大气磅礴,勾勒出旷古辽阔的雄浑之感。第二句中,白居易则以“一岁一枯荣”描绘了草原的变化。第一句是空间,第二句是时间,作者就是利用时空的交错,说明了草的生命力。

第三、四句,作者突然改变思维,以概念化变为形象的画面。野火燎原,本来就是壮烈的场景。这个场景强烈地折射出草的痛苦,草的悲壮。然而,越是如此,就越是衬托出“春风吹又生”的伟大坚韧。

后面四句,便是被小学语文课本删减的颈联和尾联。看到这四句,才切合到题目之中,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歌。之前的壮观场景,不过是送别时的背景而已。作者真正要表达的,还是对友人的惜别之情。草原是如此的辽阔,而在此时却要送别朋友,心中满是难舍难分的情意。

“王孙”本来是化自《楚辞》中的“王孙游兮不归,春草生兮萋萋”,但原句是指看见萋萋芳草而怀念游走他乡的友人,这句话却变成了看见萋萋芳草而增加了送别友人时的愁情。通过这么一改,立刻有着意味悠长之感。

小学语文教材之中,为什么要删去送别的场景呢?这倒不是编写人员怕我们背不下来,而是担心小朋友不能理解后面的意思。毕竟这首诗的主题是送别,次要方面赞美了草的生命力。小学生没有多少经历,哪懂得那么多离愁别绪。与其填鸭式的教育,倒不如干脆只学前半部分,并且把名字也改成了《草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