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时代几个盛世之一。那么贞观之治的标识又是什么呢?下面我们就看看李世民的文治武功。先来看武功。
可以说,李世民登基当月与突厥的渭水之盟,一直被李世民当做奇耻大辱。但同时又感到了巨大的危机感。,如果不剿灭突厥,肯定是大唐的心腹之患。只有解决了突厥问题大唐 才能长治久安,才能万国来朝,才能兴旺发达。
为了剿灭突厥,李世民采取了两手准备,一方面积极囤积军需辎重,必须有强大的经济作为后盾,才是战胜突厥的根本。第二是在突厥后方加强对突厥的部属铁勒部落,薛延托部落的支持,鼓励他们独立,和突厥闹分裂。而此时突厥发生内乱。李世民趁此时机兵分六路征讨突厥。
公元629年,59岁的李靖兵发定襄(内蒙)也就是突厥的的老巢王庭,颉利可汗的牙帐。在六路大军中,李靖和李绩的部队离定襄最近。所有李靖采取了一个大胆的计划。李靖带领三千主力部队采取急行军的速度直扑突厥王庭定襄。即采取正面攻击。让李绩绕路从云中出发,堵住白道截住颉利的退路。李靖能够预料到吉利的退路。可称为兵法大家。
这时候的时间是12月。寒风刺骨,漫天大雪,听过将近一个月的行军,终于在630年的正月抵达定襄。而突厥首领颉利得知唐军达到定襄十分吃惊,他不知道李靖的军队是如何来到这里的。是否有后续部队。颉利处于极度的惶恐不安中,但李靖此时却围而不打。加大政治攻势。分化颉利身边的得力将领和依附于颉利身边的小部落小首领。经过李靖的统战工作,颉利麾下头号大将康苏秘愿意投降大唐。而且为了表明诚意,他愿意贡献出定襄作为投降礼物。
由于内部有人投降,李靖发起对定襄的攻击。颉利只有败走白道。这一逃走路线完全在李靖的预料之中。所以李绩已经是严阵以待了。虽然颉利成功突围,但他军队已经只有几万人马了,随时都有全军覆没的危险。颉利知道现在只有投降这一条出路了,颉利很精通汉族文化。知道汉族的皇帝都好面子。只要自己投降,一切都是可以商量的。颉利想到的是,自己假意投降,只要自己缓过这个口气,还是可以继续和大唐决一死战的。
但他遇见的是李世民,是重实际,轻虚名的唐太宗,李世民首先加以麻痹颉利,派出和谈代表唐捡前往和谈,关键是就连这位和谈带表都不知道是假和谈,真打仗。颉利见大唐和谈代表团来了,也就放松了警惕。而李靖带领一万骑兵携带二十天口粮直扑颉利大营。李绩还是负责堵住颉利的退路。李靖大军突然袭击颉利大营,事发仓促,颉利全军没有丝毫准备,被杀数万人,被俘数十万。颉利被李靖杀的大败,又被李绩追杀,最终还是被俘。祸害隋唐两代的突厥总算在李世民的手里被歼灭。被俘四年以后,颉利郁郁而终。
说完武功,再来看文治。在封建社会,一个皇帝的个人能力几乎决定了一个王朝的走向和兴衰。而李世民的个人能力是相当的不错,高等贵族出身的李世民使得他受到了最良好和最高等的教育。而转战天下,也是使得李世民看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艰辛。也亲眼看见了一个强大的隋朝在他眼里瞬间分崩离析。也是的李世民在处理国策的时候,不不得不小心谨慎。以民为本是李世民处理国政的原则,作为一个农业国家,只要粮食稳定,国家就基本不会出大乱。在农业上给百姓分田产,税赋实行租庸调制。(太专业的问题我就不细说了)李世民登基不过十年,史载:马牛布野,外户不必避。人无水旱之弊,国无饥谨之灾。这个评价应该是中肯的。
经过消灭突厥,又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。李世民开始对吐谷浑动兵了,吐谷浑属于南北朝时期的鲜卑部族后裔,当时主要聚集在青海一代。吐谷浑部族首领是伏允。在贞观时期,趁唐朝对付突厥的时机,多次骚扰大唐西北边境。李世民一忍再忍。待到突厥覆没,总算腾出手可以对吐谷浑动手了。
公元634年,大唐兵分六路十万大军讨伐吐谷浑,三军总指挥还是李靖,李靖时年六十三岁。副将是侯君集和李道宗。先锋是薛万彻。薛万彻的职责是侦查,探路,这是他的职责和任务。就在薛万彻代领几百人去侦查敌情的时候,突然与吐谷浑的主力部队相遇了,但薛万彻和他麾下的将士毫不畏惧。几百人的部队就直接扑向数千人的吐谷混的军队。吐谷浑的主将根本没有见过这么不要命的,以为后面有援军,只好全线后退。薛万彻大胜而回。
李靖得到报告以后,就断定吐谷浑的主力就在附近,但由于粮食带的不足,所以李靖下令,采取以战养战,就地补给的策略。也就是纵容士兵掠夺。如此一来,势气高涨。吐谷浑的伏允是败了一阵又一阵。六路大军合围伏允,伏允真是上天无门,入地无洞。应该说,伏允的逃跑技术是不错的,从青海逃到了今天的新疆,但老婆孩子都被俘投降了,已经是孤家寡人的伏允得知以后,也觉得活着没意思就自杀了。伏允的自杀,使得大唐彻底的控制了青海,也为大唐以后进军西域扫平了道路。
当李世民得知消息以后,准备大赦天下,普天同庆的时候,后宫传来消息,他的老爹,大唐开国之君,李渊驾崩。李世民得知以后,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。
公元635年正当大唐平灭突厥,剿灭吐谷浑而举国欢庆的时候。大唐传来不幸的消息。大唐太上皇李渊驾崩。时年70岁。我们无法揣测李世民在得知父亲去世以后的心情,但从他给父亲的修建的陵墓可以看的出来。李世民对父亲很怨恨。因为李渊的陵墓很普通,和李世民自己的昭陵相比。显得很寒酸。就好比一做别墅和一个小草屋的比较。可以想见李世民对于父亲的去世并不太伤心。
在大唐的西北部有一个国家叫高昌。李世民始终知道西域是大唐的根本。为了平灭突厥,大唐和高昌一直保持着比较友好的关系,而高昌依靠大唐的力量也算是傲视西域诸国。高昌这个国家以佛教为国教,闻名世界的莫高窟就在高昌境内。高昌自己依靠大唐,但绝对不允许西域其他国家和大唐交往。而且数次劫掠往来的大唐和西域的客商,以此想垄断此处的商业往来。这是大唐绝对不能容忍的。大唐正好以此为借口出兵高昌。高昌国王鞠文泰根本不会相信大唐会出兵讨伐自己,鞠文泰面对大唐使臣的指责,言道:猫游于堂,鼠安于穴。各得其所,岂不活哉。高昌国王意思是大唐是猫,高昌是鼠。我只要待在老鼠洞,你奈我和。高昌的做法不仅严重侵害了大唐的利益。而且把李世民比作猫、实在是找死。更为严峻的是高昌背后有西突厥的 支持。这是大唐绝对无法接受的。公元639年12月。李世民任命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。左屯为大将军薛万均,薛孤无为副将。起兵十余万征讨高昌。
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直往西北而去。这时候作为敌对方的高昌鞠文泰却根本没有任何准备。因为鞠文泰根本就没有想到大唐会派军队。面对边境主将的和大臣的提醒,鞠文泰一律不予采信。由于国王的信心满满。高昌放松了警惕和戒备。但侯君集还是来了,征伐突厥的时候他是副将,跟随李靖。人们记住的是大唐战神李靖。而非侯君集,现在轮到他侯君集为主帅,他同样要让大家记住,他也是大唐战神。
鞠文泰之所以有恃无恐。最关键的是高昌有两千里的沙漠屏障。这是高昌国最大依仗。但侯君集带领大军经过急行军。迅速渡过沙漠抵达高昌城下,高昌的盟友西突厥对于侯君集的了解胜过了解自己。西突厥立即远遁。高昌国王鞠文泰面对此情此景居然吓死了、他死了到解脱了。儿子鞠智盛继位。鞠智盛下令,全力抵抗侵略者。本事不行,再抵抗也白搭,侯君集下令最后通牒,几日之内不降的话,大唐将屠城。鞠智盛在压力之下。只好投降,但侯君集依然下令纵兵劫掠三天。至此大唐终于控制西域,以及周边地区。灭国之功,不是一般人可以有的,侯君集得意之下,在高昌立碑为证“大唐将军侯君集灭国于此”。志得意满溢于言表。
李世民始终把突厥当做自己最大的敌人,实际上吐蕃才是大唐的心腹之患,这个民风彪悍的民族现在还是比较温顺的,但到一百年以后,大唐几次险些亡于吐蕃之手。
大唐立国以后,吐蕃的首领首领是松赞干布。这位吐蕃首领希望和大唐友好往来,为表达诚意,他派使臣前往长安,希望迎娶大唐公主,和亲大唐。但必须指出的是,现在的松赞干布已经有了三位妻子,如果大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,不能为正妻,只能为侧室,这是李世民无法容忍的,就拒绝了松赞干布的和亲要求。
对于唐太宗的拒绝松赞干布十分意外,在他自己眼里看来,他是典型的高帅富,自己未来的岳父比自己是差的不少,但总体来说自己毕竟不差,为了显示自己的实力,松赞干布亲自带兵进攻大唐的死敌吐谷浑,而且取得了胜利,如此一来,总算得到李世民的首肯,唐太宗将宗室之女加封为公主,和亲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,这就是文成公主和亲吐蕃,二人婚姻有利的加强了大唐和西域之间的联系。大唐打通了西域的通道,确保了西北的安定.,而李世民开始把他的目光投向东北的高丽。准备征讨高丽了。
大隋之所以亡国,一边原因是由于三征高丽。此时的高丽分为三个国家,也就是百济,新罗,高丽,彼此征伐不断,但李世民没有征伐高丽的意图,但在公元642年,高丽内部发生政变,高丽权臣盖苏文掌控朝局。控制傀儡皇帝,如此也就罢了,盖苏文改变高丽对外政策。不仅不给大唐上贡,而且屡屡骚扰边境。
于是在公元644年7月,李世民开始御驾高丽,由张亮领兵四万三千人由水路进攻,有由李勣领兵六万由陆路进攻高丽。但由于指挥失误,第一次征伐高丽失败。
经过几年的准备,在公元647年,李世民二次征伐高丽,就在大唐积极准备的时候,李世民突然病重。经过仔细考虑和大臣的劝阻李世民只有罢兵。而高丽的盖苏文也在名义上上表称臣,也算给了李世民一个面子。
晚年的李世民在立太子的问题上,总算理解他父亲当年的痛苦,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,李世民为了避免自己的当年的问题重现,在太子的问题上十分慎重。但问题依旧出现了。